有哪些技术可以提高边缘计算设备的安全性?

2025-09-14 47876阅读

有哪些技术可以提高边缘计算设备的安全性?

边缘计算设备的安全性面临分布式部署、资源受限(算力 / 存储 / 带宽)、网络环境复杂(多无线连接)、物理接触易被篡改等独特挑战,因此其安全技术需在 “安全性” 与 “轻量化适配” 之间平衡。以下从设备自身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身份认证、安全管理、新兴技术赋能六大核心维度,梳理可提升边缘计算设备安全性的关键技术,每个技术均结合边缘场景的适配性展开说明:

一、设备自身安全:筑牢硬件与固件的 “第一道防线”

边缘设备易因物理接触(如工业场景的现场部署、消费端的智能家居设备)被篡改或植入恶意程序,需从硬件底层和固件层面强化安全。

硬件安全加固技术

可信平台模块(TPM/SE):在边缘设备中集成微型加密芯片(如 TPM 2.0 或安全元件 SE),存储设备密钥、身份证书等敏感信息,防止密钥被提取或篡改。例如工业边缘网关通过 TPM 生成唯一设备密钥,确保硬件身份不可伪造。

硬件级隔离:利用 CPU 的虚拟化技术(如 ARM TrustZone、Intel SGX)划分 “安全域” 与 “普通域”,将加密运算、密钥管理等核心安全操作放在安全域中,即使普通域被入侵,安全域的数据也不会泄露。适合需处理敏感数据的边缘设备(如金融终端、医疗边缘节点)。

防物理篡改设计:通过硬件触发机制(如电压异常检测、外壳拆解传感器),当设备被物理篡改时,自动擦除敏感数据或锁定设备,避免硬件被拆解后核心信息泄露(如工业控制领域的边缘 PLC 设备)。

固件安全技术

安全启动(Secure Boot):边缘设备启动时,按顺序验证固件(Bootloader、OS 内核、驱动)的数字签名,仅加载签名合法的固件,防止恶意固件被植入。例如嵌入式边缘设备通过 UEFI Secure Boot,确保启动流程未被篡改。

固件签名与完整性校验:厂商对发布的固件进行数字签名,边缘设备接收固件(如 OTA 更新)时,先校验签名和哈希值(如 SHA-256),确认固件未被篡改后再安装,避免恶意固件通过更新入侵(如智能家居的边缘传感器固件更新)。

固件漏洞防护:采用 “最小化固件” 设计,删除冗余代码和未使用功能(如禁用不必要的端口、服务),减少漏洞攻击面;同时定期扫描固件漏洞(如使用专用的嵌入式漏洞扫描工具),通过轻量化 OTA 推送补丁,解决边缘设备分散、更新难的问题。

二、数据安全:保护边缘端 “数据全生命周期” 隐私

边缘设备需处理 / 存储敏感数据(如工业设备参数、用户隐私数据),且数据常在 “边缘 - 边缘”“边缘 - 云端” 流转,需覆盖 “存储 - 传输 - 处理” 全链路安全。

数据加密技术(轻量化适配)

存储加密:对边缘设备本地存储的敏感数据(如设备配置、历史运行日志)采用轻量级加密算法(如 AES-128、ChaCha20)加密,避免设备被物理窃取后数据泄露。例如智能摄像头的本地录像通过 AES-128 加密存储,即使内存卡被拆走也无法读取。

传输加密:针对边缘设备的多网络场景(Wi-Fi蓝牙LoRa5G),采用端到端加密协议,确保数据在传输中不被窃听或篡改:

短距离连接(如蓝牙):使用蓝牙 5.0 + 的 AES-CCM 加密;

广域低功耗连接(如 LoRaWAN):采用 LoRaMac 加密协议;

边缘 - 云端传输:用 TLS 1.3(轻量化版本如 TLS 1.3 with PSK),减少握手过程的算力消耗,适配边缘设备资源限制。

数据脱敏与隐私保护

本地数据脱敏:边缘设备在处理敏感数据时(如用户身份证号、工业设备敏感参数),通过 “字段替换”“部分屏蔽” 等方式脱敏(如将 “110101199001011234” 改为 “110101********1234”),仅向云端或其他节点传输脱敏后的数据,减少原始数据泄露风险。

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边缘设备在本地训练 AI 模型(如异常检测模型),仅上传模型参数(而非原始数据)至云端或协同节点,通过 “数据不动模型动” 保护数据隐私,同时避免原始数据传输中的安全风险(适合工业 AI 质检、智能家居行为分析等场景)。

数据完整性校验

对边缘设备间流转的数据(如工业场景的设备指令、传感器数据)附加哈希值(如 SHA-256)或消息认证码(MAC),接收方校验哈希值是否匹配,确保数据未被篡改(如边缘控制器向执行器发送指令时,通过 MAC 校验指令完整性)。

三、网络安全:应对边缘复杂网络环境的攻击风险

边缘设备常接入开放网络(如公共 Wi-Fi、工业无线),易遭遇 DDoS、端口扫描、中间人攻击,需通过 “隔离 + 检测 + 防御” 构建网络安全屏障。

网络隔离与边界防护

软件定义边界(SDB):摒弃传统 “内外网边界” 思维,为边缘设备动态创建 “零信任安全边界”—— 仅授权设备可通过加密隧道访问边缘节点,未授权设备无法感知边缘网络存在,适合分布式边缘场景(如跨区域的工业边缘集群)。

虚拟局域网(VLAN)/ 微分段:将边缘设备按功能(如工业场景的 “传感器组”“控制器组”)划分 VLAN,或通过微分段技术(如基于 SDN 的网络切片)限制不同组间的通信,即使某一组设备被入侵,攻击也无法扩散到其他区域。

无线连接安全:针对边缘设备常用的无线协议(如 Wi-Fi 6、5G),启用协议内置的安全机制 ——Wi-Fi 6 用 WPA3(替代易破解的 WPA2),5G 用 256 位加密算法(如 EAP-AKA'),防止无线信号被窃听或破解。

轻量级入侵检测与防御(IDS/IPS)

边缘设备算力有限,无法运行传统重量级 IDS/IPS,需部署轻量级 IDS/IPS:

基于规则的检测:预设常见攻击规则(如端口扫描、DDoS 流量特征),实时匹配网络流量,发现异常后阻断(如禁止频繁访问 22 端口的 IP);

轻量化机器学习模型:用小参数量模型(如决策树、轻量化神经网络)分析流量特征(如数据包大小、传输频率),识别未知异常(如工业场景的异常指令发送频率),模型训练可通过联邦学习在本地完成,减少算力消耗。

四、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防止未授权操作与入侵

边缘设备数量多、分布散,易被未授权访问(如物理接触后登录、远程非法连接),需通过 “强认证 + 细粒度授权” 管控访问权限。

多因素身份认证(MFA)

结合边缘设备特性,采用 “设备指纹 + 密码 / 生物识别” 的 MFA 方案:

设备指纹:提取边缘设备的硬件特征(如 CPU 序列号、MAC 地址、传感器校准参数)生成唯一指纹,作为身份认证的 “第一因素”;

第二因素:根据场景选择 —— 工业设备用硬件密钥(如 USBKey),消费设备用生物识别(如摄像头人脸、指纹传感器)或短信验证码,确保即使密码泄露,未授权者也无法登录。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与零信任授权

RBAC:按 “角色” 分配边缘设备的操作权限(如 “运维人员” 可更新固件、“普通用户” 仅查看数据),避免权限过度授予(如禁止普通用户修改设备配置);

零信任授权:遵循 “永不信任,始终验证” 原则,即使已认证的用户 / 设备,每次访问边缘资源时仍需验证权限(如每次读取敏感数据前,校验用户角色和设备状态),并根据风险动态调整权限(如设备处于异常网络环境时,临时限制其上传数据)。

设备身份管理(DIM)

搭建边缘设备身份管理平台,为每个设备分配唯一数字证书(如 X.509 证书),证书由可信 CA 机构签发,设备间通信或访问云端时,通过证书验证身份,防止伪造设备接入网络(如智慧城市中的边缘感知设备,通过 DIM 平台统一管理证书,避免虚假设备上传假数据)。

五、安全管理与监控:实现边缘设备的 “集中化安全运维”

边缘设备分散在不同场景(如工厂车间、户外基站、家庭环境),手动运维难度大,需通过技术实现 “实时监控、主动防御、快速响应”。

集中式安全管理平台

平台具备三大核心能力:

实时状态监控:收集边缘设备的安全指标(如固件版本、漏洞状态、网络连接情况),可视化展示设备安全健康度,发现异常(如设备离线、固件版本过低)时自动告警;

远程安全操作:支持远程推送安全补丁(OTA 更新)、配置防火墙规则、重启异常设备,减少现场运维成本(如工业场景的边缘网关,通过平台远程修复漏洞);

安全策略统一下发:向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边缘设备统一推送安全策略(如加密算法配置、IDS 规则),确保所有设备安全策略一致,避免因配置差异产生漏洞。

日志管理与审计

边缘设备本地存储轻量化日志(操作日志、安全日志),并定期向管理平台上传日志,平台对日志进行结构化分析和留存,用于:

安全审计:追溯用户操作(如谁在何时修改了设备配置)、攻击行为(如某 IP 在何时尝试暴力破解);

事件溯源:发生安全事件(如数据泄露)后,通过日志定位攻击路径和原因(如日志显示某未授权 IP 曾成功登录设备)。

安全告警与响应自动化

基于预设规则或 AI 模型,对边缘设备的安全事件(如入侵检测告警、固件篡改告警)进行分级(高 / 中 / 低风险),并触发自动化响应:

低风险(如端口扫描):自动阻断攻击 IP;

中风险(如固件校验失败):锁定设备并通知运维;

高风险(如数据泄露):切断网络连接、擦除敏感数据,防止风险扩大。

六、新兴技术赋能:提升边缘安全的智能化与分布式能力

区块链技术

利用区块链的 “去中心化、不可篡改” 特性,解决边缘设备的身份认证和数据完整性问题:

身份认证:将边缘设备的指纹、证书等信息写入区块链,设备间通过区块链验证身份,无需依赖中心化 CA,适合跨机构的边缘协同场景(如多个企业的工业边缘节点互联);

数据溯源:边缘设备处理的数据哈希值写入区块链,接收方通过区块链验证哈希值,确保数据从产生到传输未被篡改(如农产品溯源场景的边缘传感器数据)。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

除了之前提到的轻量级异常检测,AI 还可用于:

恶意代码检测:在边缘设备部署轻量化 ML 模型,实时分析进程行为、文件特征,识别未知恶意代码(如针对嵌入式系统的恶意固件);

安全风险预测:通过 AI 分析边缘设备的历史安全数据(如漏洞出现频率、攻击类型),预测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提前推送防御策略(如预测某型号边缘网关易受 DDoS 攻击,提前配置抗 D 规则)。

核心原则总结:边缘安全技术的 “3 个适配”

资源适配:所有技术需轻量化(如轻量级加密、小参数量 ML 模型),避免占用边缘设备过多算力 / 存储;

场景适配:工业边缘设备侧重 “物理防篡改 + 数据完整性”,消费边缘设备侧重 “隐私保护 + 便捷认证”,需按需组合技术;

成本适配:边缘设备数量多、成本敏感,优先选择低成本且高效的技术(如软件定义边界替代硬件防火墙,OTA 更新替代现场补丁)。

审核编辑 黄宇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创资讯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