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
科学认识经济形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究竟应该怎么看?国内外广为关注。要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穿透层层迷雾,把握发展规律、看清发展大势、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中科学分析经济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对新时代“经济形势怎么看”这一重大问题作出系统论述,为新时代“经济工作怎么干”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精神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努力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一、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走势中判断我国经济所处的方位、发生的变化,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的重大判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为我们正确分析经济形势、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
在新阶段,经济形势变化的主要特点就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了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创造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1979―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9%。进入新阶段后,增长速度明显回落,2013―202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2%,抗疫三年年均增长率为4.5%。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变化是趋势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这种趋势性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一个瓶颈,经济循环不畅问题突出,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减缓,这就要求必须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只为短期经济增长实行刺激政策,必然会透支未来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应当客观理性加以认识,并以此为依据正确制定政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是经济发展速度高一点,形势就‘好得很’,也不是经济发展速度下来一点,形势就‘糟得很’”;“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要被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在分析形势时,不应当从可能出发,而应当从现实出发。我们分析经济形势也应当坚持从现实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
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形势的变化,关键是要抓住主要矛盾。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也不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相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同时有总量性、周期性、体制性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颇为复杂。正确分析经济形势,必须紧紧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基本特征,着眼于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作出正确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就是说,在新阶段,评判经济好不好,不仅要看总量和速度,更要看发展动力是否强劲、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看创新驱动力是否更强了、发展是否更协调了、绿色底色是否更厚重了、开放水平是否更高了、老百姓是否更幸福安康了。归根结底就是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应当看到,在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的背后,经过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已经迈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长期向好的大势不可逆转,这是正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基本点。
二、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经济形势,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
风物长宜放眼量。科学分析判断经济形势,说到底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短期看长期,把握经济规律,看清由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经济发展必然趋势;就是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准确把握发展大势,不囿于一时的波动,也不困于一时的得失,始终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
那么,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中国经济,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事实是最好的证明。进入新时代,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基础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4万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120.5万亿元,翻了一番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1.27万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增速上,无论是2013―2022年年均6%以上的增速,还是抗疫三年年均4.5%的增速,都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于前列。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经济增长5.2%,贡献了全球1/3的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简而言之,横向比,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纵向看,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都有明显改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迈上新台阶。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这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表现。
进一步说,中国经济的“好”,不仅表现在量上,更表现在质上。比如在经济结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2年的15.5%。在创新能力上,《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位居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协调发展上,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了2022年的22.1%、21.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在绿色发展上,10年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超过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开放发展上,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均居世界前列。在共享发展上,2012―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万元增至3.92万元,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可以说,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愈益明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愈益强劲,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愈益稳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面前,所谓“中国经济见顶论”、“中国经济崩溃论”等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毫无事实依据,只能是不攻自破。
为什么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和强大优势,具有支撑经济长期向好的坚实基础,这些强大优势和坚实基础,又在根本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方面作了系统阐述。2019年6月接受有关采访时,总书记从资源潜力、内生动力、发展活力、调控能力四个方面,深刻指出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具备充足支撑条件。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强调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2023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总书记指出,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正是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人心优势、基础优势、发展优势、需求优势、供给优势、人才优势、机遇优势等综合优势相辅相成、叠加放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常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因为存在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情况;前途是光明的,是因为在复杂多变的情况后面存在着不变的大趋势大逻辑。站在新的起点上,这些有利条件和优势必将以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势能,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再创新奇迹,这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三、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对我国的影响
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形势,必须树立国际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经济发展置于全球政治经济大背景下,深入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中把握发展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是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粮食、能源、债务多重危机同步显现,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二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受到冲击。三是地缘政治动荡,局部冲突频发,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性问题加剧,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这意味着,我国必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要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这是我们研判经济形势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比如,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外部需求收缩,冲击我国出口贸易;比如,个别国家泛化国家安全,把经贸科技交流政治化、武器化,筑起“小院高墙”,鼓动“脱钩断链”,影响我国参与全球分工、拓展全球市场;比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本地化、区域化发展趋势,可能削弱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等。面对这些新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确保能够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须有自信自立的精神气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日趋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明显增多的风险挑战,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发展势头,也没有降低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相反,在急剧变革的世界中,在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度互动中,我国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势进一步突显。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由2012年的11.3%上升到2022年的超过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增强,2012―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制造业规模和多项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我国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从国际经贸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和主动接轨者,逐步成长为重要参与者;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看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更要看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四、坚持“两点论”,既看到困难和挑战,又看到优势和机遇,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科学分析经济形势,要有辩证的观点,要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不利的一面,看到困难和挑战;也要看到国内国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看到优势和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错综复杂,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很多困难挑战也是以前没有碰到过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变化了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直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作出一系列重要判断:指出我国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指出我国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等。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对于这些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该怎么看?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坚定而有力,“对困难和挑战、阻力和变数,我们既不能遮掩回避、视而不见,也不能惊慌失措、乱了阵脚”,“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越要沉着勇毅”,“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十分清楚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
坚持底线思维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克服困难,因势利导,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赢得战略主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机遇和挑战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要看到,尽管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然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比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新机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带来的新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机遇,加快绿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的新机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等等。我们既要增强风险意识,也要增强机遇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牢牢把握发展战略主动,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五、增强信心和底气,扎实做好经济工作,推动中国经济大船破浪前行
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科学回答“经济形势怎么看”的问题,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工作怎么干”的问题,在科学分析判断经济形势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经济决策,实行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征程上,要把我国经济发展蓄积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把集聚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胜势,再续中国经济新辉煌,根本上还是要靠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埋头苦干,勇毅前行。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好经济工作。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洞见,是指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把握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坚持不懈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开创新时代经济工作新局面。
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确保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面对严峻的形势、复杂的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定将推动中国经济大船破浪前行,创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奇迹。(巨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