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监管守护“大国粮仓”
图为中储粮八达岭直属库8号党员示范仓,该仓完全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宋 洋摄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给政策性粮食监管带来颠覆性变革。目前,我国政策性粮食监管信息化覆盖率达100%,全面覆盖中央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省市县三级地方储备粮等所有中央和地方政策性粮食。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钱毅表示,我国初步建成粮食购销和储备数字化监管体系,达到了粮食购销和储备全过程实时动态监管的预期目标,人防与技防相结合迈入了网络化、智能化的新阶段,为强化粮食购销监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推动粮食监管方式变革
位于长城脚下的中储粮八达岭直属库,是中储粮集团公司推进直属库智能化升级的一个典型样板。主管智能化粮库建设应用的科长宋洋说,库区设有100多个摄像头,对库区、仓内进行全天候、无死角视频监控;每个仓内布置了几百个传感器,即时推送仓内温度湿度情况。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粮食收购、入库、储存、出库全过程、全链条、全覆盖信息化监管,推动储备粮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实现人机协同的“大数据”管粮,让政策性粮食监管更加精准有力。
近年来,中储粮集团公司加快数字化转型战略性布局,持续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保障粮食安全能力。目前,中储粮集团强化网络、数据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直属库信息化全覆盖基础上,通过推动直属库外储粮监管平台上线运行,实现了非直属企业储粮库点数据联通,有效防范库外储粮风险隐患,数字化储粮监管效能整体提升。
中储粮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自主可控先进技术,建立了新一代智能安全的粮库信息系统,构建粮食购销领域技防技控的铜墙铁壁。
政策性粮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和粮食宏观调控的“蓄水池”,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管好政策性粮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湖北省粮油信息中心主任陈亮认为,信息化系统改变了政策性粮食监管方式和监管理念,实现管理数据化、操控可视化、集成智能化,进一步强化政策性粮食购销全流程监管、堵塞漏洞,确保政策性粮食收购、仓储、调运各环节安全。
信息化系统能精准发现“人情粮”“转圈粮”“擅自动用”等违法违规问题线索。宋洋说,信息化系统实现粮食出入库环节自动扦样、质检、检斤以及全流程穿透式监管,减少人为干预造成的违法违规问题。例如,在扦样环节,实现对入库粮食无人自动扦样,有效减少了扦样环节作弊;在质量检验环节,检验人员只能看到样品袋上的二维码,真正做到了盲样检测,有效防范了“压级压价”“抬级抬价”“以次充好”等问题。
信息化系统推动粮库监管从“人找问题”向“问题找人”转变。广东省储备管理集团公司仓储管理部智能化粮库建设负责人说,以前粮库管理方式粗放,管理人员通过日常巡查、核查、抽查等方式来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存在漏洞。如今,信息化系统通过对粮食出入库记录、库存粮食温度、仓内视频监控等海量数据的分析,结合计划、合同、质检等信息,发现“转圈粮”、质量异常、以陈顶新、应轮未轮等行为线索,及时安排执法人员跟进处置。
在粮食储存环节,信息化系统可以对储存粮食的温度、湿度、水分等粮情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如发现异常情况,会自动发出预警,提醒处理,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实现信息化系统“一盘棋”
我国政策性粮库遍布全国各地,且分布广泛,监管难度大。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公共数据共享相关行业标准,导致各个层级之间的数据比较分散,同一层级、上下级、监管层级等数据传输不统一,形成“信息孤岛”,数据无法互联互通。加快推进监管信息化系统“一盘棋”,实现穿透式监管,能够更好地守护“大国粮仓”。
为了实现监管信息化系统“一盘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接口、统一平台、统一信息系统的要求,加快推进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建设,着力构建以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国家平台为核心、省级平台和央企平台为枢纽、粮库信息系统为基础,实时对接、逐级负责的信息化监管三级系统架构。
国家平台加强全国信息数据资源整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应用,建设成为粮食购销和储备监管信息化的“数字大脑”。中储粮集团公司实现集团层面政策性粮食业务数据实时汇聚,并与国家平台自动对接。各粮食储备仓库着力建设完善粮库信息系统,强化系统应用,实现业务全过程在线处理。
目前,三级信息化监管架构已经全面打通,数据采集渠道畅通了,数据共享通道打通了,形成了一体化的数字底座支撑体系,实现了数据“一张图”“一张表”。“我们粮库的信息化监管系统与湖北省级粮食监管平台和国家级粮食监管平台无缝衔接,实现了数据共享、视频共享、系统共享。”湖北省粮油储备公司武汉储备库主任伊瑜说。
大数据是监管信息化系统“一盘棋”的基础,实现人机协同“大数据”管粮,犹如为粮食监管提供了“千里眼”和“透视眼”,形成了对涉粮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
钱毅表示,一方面,坚持以高质量的数据源头采集为基础。国家平台建成数据质量监控反馈系统和数据质量评价系统,省级平台强化数据源头采集,确保“一数一源”、动态汇集和实时更新,实现数据与国家平台全面、准确、实时对接。目前,国家粮食和物资管理平台汇集粮食购销数据4亿条,数据采集范围扩大了60%。
另一方面,国家、省级、央企平台根据管理权限,积极探索应用数字化监管模型,建立并不断迭代完善涉粮违规违法行为大数据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实行人机协同监管,一旦出现相关情况,由信息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执法督查人员跟进处理。
构建信息化监管长效机制
管好政策性粮食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本途径在科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钱毅表示,要持续巩固提升,不断迭代升级,构建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长效机制。2024年是巩固拓展粮食购销监管信息化建设成果、推动建立健全应用和运行长效机制的关键一年,粮食购销监管信息化将从集中建设向常态化应用转段。要围绕巩固拓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成效,会同有关部门、央企和地方,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应用和运维体系,确保信息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使信息化真正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工具和加强监督检查的手段。
粮食监管要持续深化信息化应用。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应用和运行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持续提升应用水平和加强运维力量、资金投入、管理制度等措施要求,持续用好用活用足监管系统,使信息化真正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工具、加强监督检查的手段。
持续完善监管功能。建立迭代更新、有序开放的大数据算法平台和模型库,加强国家平台与省级和央企平台模型算法、知识图谱、智能应用等共享,实现对粮食购销领域全场景智能化监管,充分挖掘现有数据资源,强化数据和视频的综合分析预警能力,不断提高智能化穿透式监管水平。
持续加强督促指导。坚持督帮一体,加强实地督导,现场发现、指导帮助解决问题。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走深走实。
陈亮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粮食行业面临信息化人才短缺问题,要加强信息化人员培训,全面增强信息系统使用人员实操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岗位相关人员的技能。(经济日报记者 刘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