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首届科创文化节,向科学say嗨!

2024-06-01 8694阅读

今天是5月30日,也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为了迎接这个科技工作者的节日,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简称科创中心),以星辰为笔,科学为墨,精心织绘出一封致未来的科技情书——首届科创文化节系列活动已陆续展开,成功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公众与科技的桥梁。

科创文化节启幕的首场活动——“国际光日”专场活动,带领公众走进了科创中心极端光学技术与仪器全国实验室。在那里,小朋友们用显微镜观察各色细胞结构、亲手体验光学小实验……这份体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好奇与探索的种子,点亮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之光。科创文化节的灿烂星光,就此拉开序幕。

5月28日,首次科创公众开放日正式来袭。这一天,科创中心向所有人打开怀抱,无需预约,即可入园,没有门槛,没有界限。无论是科研路上的科技工作者、怀揣梦想的青年学子,还是对科技抱有无限遐想的普通民众,都能够轻松入园,沉浸式体验科研空间、与科学大咖面对面、感受科技创新的无限魅力……

白驹、赤乌、金乌、火轮……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太阳的称呼,大诗人屈原更是把太阳称为“东君”,在他眼中,太阳就是一个温文尔雅、守时如信的君子。不论是夸父追日,还是后羿射日,中国文化都和太阳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何利用太阳能?古人有他们的智慧。

阳燧取火,就是利用铜镜生火。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有这样的应用。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时间走到现在,在追求绿色、可持续的今天,我们不禁发问:除了温暖人间烟火,太阳能还能如何化身为驱动未来的新质生产力?

如果想把太阳转变成能源,除了变成火,还有什么形式?

5月28日,浙江省科技馆“科学有观”走进了浙大科创大讲堂。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在现场深入浅出地和大家分享了太阳能与光伏相关的科普知识。

活动一开始,杨德仁院士告诉大家,大概有50%的太阳能可以穿透大气层来到我们地球,而这些能量,只要万分之一,就相当于人现在一年的能源消耗量。

太阳能可以转变成热能,我们前面说的阳燧取火就是这个原理。那么,科学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真正利用太阳能的呢?1767年,瑞士科学家发明了集热器,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太阳能可以用来加热。

一百年以后,1878年,有一个印度人发明了太阳灶,可以烧饭烧水,这是到现在为止还在造福人类的一个发明。1891年,美国科学家设计了太阳能热水器,现在我们还可以在很多地方的屋顶上看到太阳能热水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

那么,如何把太阳能转变成电能呢?杨德仁院士告诉大家,一开始,科学家发明的方法是先把太阳能转变成热能,再转变成机械能,最后再转变成电能,这中间的每道过程都会有能量的损耗。

那有没有可能直接把太阳变成电能?

答案就是太阳能光伏。

科学的发展常常迸发在新鲜的念头中。1839年,一个19岁的法国青年在他爸爸的实验室做物理实验时,发现了光伏效应。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光可以转变成电。

1954年,威克尔在玻璃上沉积硫化镉薄膜,制成了太阳能电池。当时的《华盛顿邮报》说,这个发明将会改变世界。

不过世界还没改变,最先发生改变的是航天领域。

人类开始利用太阳能做航天器的发电设备,将卫星送上了太空。太阳能成了这些航天器的心脏,“可以这样说,没有太阳能光伏,就没有现在的卫星,没有现在的航天站。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也会停留在梦想的边缘。”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创资讯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